主页 新闻报道 微信电子报 分类广告 高收入广告 转让信息 电 子 报
热门标签: 転譲 転譲信息 sets 第506期 asfd 姜建强 樱花 按时代 100万-120万 月收入120-150万 sss
当前位置: 主页 > 微信电子报 >

绞刑架下的追问:日本人究竟有没有信仰?

时间:2019-02-19 19:47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点击:

麻原处刑前还不忘再撒一把信仰的“沙林”

7月6日,日本奥姆真理教教主麻原彰晃以及6名骨干成员被送上了绞刑架。在行刑前的教诲室里,面对教诲师的“骨灰想有谁来领取”的询问,一直处于痴呆状的麻原,倒也有所醒悟,从喉咙口冒出“四女”二个字。四女?为什么不是“三女”?要知道四女是明确表态说过父亲是应该被执行死刑的,而三女则声称父亲是否下达了犯罪指令也是值得怀疑的。

麻原彰晃麻原彰晃

照理说,从信仰父亲的角度看,三女才是忠贞的,而四女则是家族或教团的叛逆者。但在死去的寸前,麻原又颠覆了一个观念:真的未必就真,假的未必就假。看来这位教主在临死前,还不忘再撒一把信仰的“沙林”,让人晕眩。这天的上午,东京笼罩在凄风苦雨之中。

这里,引出的一个话题就是日本人究竟有无信仰?如果说有的话,那当时这些年轻的科学家和医生为什么也相信人能悬浮的神话,并最终加入奥姆真理教皈依麻原呢?如果说没有的话,这些信徒都为教主献身(判处死刑)了,还说没有信仰吗?

其实,最早提出这个问题的是日本思想史学者阿满利麿。他在沙林事件第二年,即1996年就出版《日本人为什么无宗教信仰》一书。他在书中说,如果日本人被问有无宗教信仰这个问题时,70%以上的日本人会回答“无宗教信仰”。但就是这70%以上的日本人,又会同时声辩自己不是无神论者,而是有着一颗宗教心。

为什么要这样说呢?原来是为了避嫌。避什么嫌呢?避无道德无伦理之嫌。因为在文明社会,宗教才是道德与伦理的母体。很难想象这个人是有道德且讲伦理的,但与宗教是无缘的。所以“无神论者”在日语的语境中,如同“无法者”和“无赖”之意。

在阿满利麿看来,日本人无宗教信仰其实是对“创唱宗教”的一个反动。所谓创唱宗教指的是拥有特定教祖和明确教义的宗教。如基督教的教祖是耶稣基督,佛教的教祖是悉达多,伊斯兰教的教祖是穆罕穆德。基督教一般通过学校和学术渗透,佛教一般通过日常生活渗透。虽然佛教在日本人生活中影响巨大,如葬礼时采用佛教仪式;如日本人很喜欢佛像,很多人都能辨别出阿弥陀佛,观音菩萨和地藏菩萨;如日本人每年都会上坟扫墓,并采用墓前双手合十的拜佛方法。但就此认定他就是佛教徒,则绝不会得到认可,并辩解说我不是呀。我只是按世俗的习惯去做而已。

当然,还有基督教,面对高耸的十字架,面对刺破蓝天的尖塔教堂,日本人更无法适从这种强势。所以,基督教在日本始终只有0,8%的人口比例。就连基督教的因缘地九州的长崎地区,也只有强差人意的5%都不到的人口比例。

这表明强势的创唱宗教,与日本人从绳文时代开始的狩猎采集文化并不吻合。因为狩猎采集文化一定是多神的而无法是一神的,一定是多智慧的而无法是大一尊的。这也意味着日本人不信仰狭义的宗教(创唱宗教),从而构成了众多日本人声称自己无宗教信仰的主要理由。同时也是重叠式信仰的一个正解:为什么只有1亿2000多万人口的日本,信仰者却超过了2亿人。

放弃信仰有时比坚持信仰更重要

2017年1月,根据远藤周作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沉默》在日本全国公映。本片导演马丁斯科塞斯坦诚这是一部尽全力表达对日本文化敬意的影片。对这句话的理解,其难点在于“表达对日本文化的敬意”。表达什么敬意?是日本人发明用酷刑吊杀天主信徒使其弃教的敬意?是日本人发明让信仰者脚踏铜板上的圣母玛利亚(意味放弃信仰)的敬意?日本人让传教者流血牺牲。但导演说这是“日本文化”。

《沉默》海报《沉默》海报

令人惘然的同时,影片似乎也表达了这么一层意思:铜板上的圣母玛利亚,在神父的脚下,还是沉默再沉默。这里,作为信仰的上帝,你为什么沉默?

看来,上帝有时也扮演狡猾的角色:我的沉默,就是测试你的忠诚度。当踩踏完毕,失魂的躯体,确实轻松了许多,且能随风飘动了。

影片中放弃信仰的罗德里格神父取了日本名,叫冈田三右卫门。一位日本女人,成了他的太太。而这位女人的前夫,就是因为不放弃信仰而被吊杀。这里展现出的逻辑思路是:弃教,是灵魂的死;处刑,是肉体的死。是弃教还是处刑?两者对信仰者来说,结果都是个死。

所以,信仰者都必须背负着十字的重荷。这样来看,追求外在严酷形式的这么一种信仰生活,与日本人天生的物哀心相不符。放弃信仰有时比坚持信仰更重要。这里直面的一个问题是:这不堪一击的信仰,这虚伪狡猾的信仰,值得用生命来捍卫吗?这是否才是导演所说的“日本文化”?并对这种文化表达敬意?

在日本,有很多在1995年3月20日(东京地铁沙林恐怖事件发生日)之后出生的年轻人,他们虽然没有宗教恐惧的体验,但对宗教信仰又有天然的抵触感。于是,在他们的身上,朝拜与旅游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

去三重县的伊势神宫,去岛根县的出云大社,去东京的明治神宫,就是去圣地朝拜的信仰行为吗?你问1000名日本人,可能会有1000名日本人回答你:根本没有这个意识,我们这是在旅游,与信仰无关。

问题的滑稽性在于:你说日本人没有信仰,但日本到处都有信仰的集散地。如稻荷信仰的稻荷神社,在日本各地就有32000家神社,其中京都的伏见稻荷大社为总本社。八幡信仰的八幡神社,在日本各地就有25000家神社,其中大分县的宇佐神宫为总本社。天神信仰的天满宫,在日本全国就有15000家,其中福冈的太宰府天满宫为总本社。牛头天王信仰的八坂神社,在日本全国也有5600家,其中京都的八坂神社为总本社。此外,日本民间还流行着住吉信仰,浅间信仰,惠比寿信仰,山岳信仰,熊野信仰,冰川信仰等。这么多信仰据点,这么多信仰对象,还能说日本人没有信仰吗?

世界上其实只有两个元素:美与真

问题的深层恐怕在这里。日本人不拘泥于特定的宗教教主和教义,但他们选择已有宗教的部分,技巧地纳入于生活中。

在西方人看来,宗教是一种信仰,但在日本人看来,宗教是一种生活。将宗教设施用娱乐消解其本真,日本人做到家了。这种偏功能性的做法,使得日本人早在前近代就让宗教设施具备行政功能,管理村庄户籍等,并让宗教介入婚丧嫁娶与生老病死的整个过程,表现出入世的一面。

在日本,被选出的首相,不必向神宣誓,也不必向佛宣誓。但必须去皇宫接受天皇的任命状。当然,现在的天皇毫无神格可言了,但这种做法的实质就是在形式上保留了“现人神”信仰。

原首相麻生太郎大臣是一位天主教徒。但也没有人向他发问“你是听命于罗马法王,还是在天皇之国为国民尽力”之类的问题。天主教徒当首相在日本根本没有引起话题。倒是当时的德国报纸报道了日本诞生了一位天主教徒的首相。

还有,原首相大平正芳是一位新教徒。在就任首相的时候,新年是否要去伊势神宫参拜成了问题。有记者问:“你是基督教徒,但参拜伊势神宫没有问题吗?”大平首相说:“是呀,应该是个问题。”知道是个问题,但新年的时候还是去了伊势神宫。大平正芳平时在家还抄写经文,还把金光教的教义写在笔记本上。

而那位说过“日本是神国”的原首相森喜朗更是搞笑。2000年在小渕惠三首相的葬礼上,森喜朗发表悼词说“安息吧,您将被召去天国”。这句话让出席者跌破一池镜片。这位信奉神道教的原首相,原来根本不懂神道天国与基督教天国的区别。

问题的另一面还在于,对宗教没有太大感觉的日本人,却有一种自觉的“类宗教信仰”。他们通过贴近生活的技与道,寻求心灵的平和与安宁。这种试图通过具体而切身事物来获取精神性的价值,可谓是日本文化的一大特征。

揉入技术的心智,或者融入心智的技术,在日本就是以各种“道”的面目出现。如合气道,弓道,茶道,花道,柔道,武士道,商人道,陶艺道等。日本人的聪明做法在于,即便是与宗教有距离的人,但只要涉及道,只要对道感兴趣并深入至道的内面,也仍有许多人会通过这种“范型”建立自己的“道理”。

千利休在草庵建茶道,表达的一个“道理”是:美的世界的王者,容不下权力世界的王者。建立商人道的稻盛和夫,他的“道理”则是人死后,灵魂脱离肉体继续存在,灵魂是永恒的。所以他说,如果灵魂一旦离开肉体后被造物主设问:你在世上干了什么?如果我回答搞了两个世界500强企业,这是说不过去的,因为物质世界的任何东西对于我的意识体(灵魂)是没有任何价值的。这里,这位商人道的王者显然是在强调心性的重要性。而所谓心性,实际上就是良知。在他看来,良知应该高于大于信仰。

2003年在美国上映的大片《最后的武士》,讲用不惜为主君献出生命的心理准备,安然度过每一天。这里,时刻做好死的准备是一个要素或看点。日本人被这种思想深深吸引。甚至可以认为,在寻找“何谓生”这个问题的答案时,武士道为人们提供了一个灵感与信仰的支撑点。现在看来,这些生活层面的各种“道”,是否就相当西方的“宗教信仰”一词?

转换思路来看的话,祈祷的本质,想使奇迹发生;忏悔的本质,想使同情发生。但传“道”之教的路径不在这里。仔细想来,世界上其实只有两个元素:美与真。而日本人打造的各种“道”场,恰好就是切断了信仰的虚幻,走向了事物的美与真。

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曾经将日本定位为“远东文明的日本子体”。强调日本是中国文明的一个“子体”。现在看来这个定位至少是不准确的。因为很显然的一个问题是:被视为“子体”的日本,为什么能在经济和文化方面表现出来巨大的创造力,能与任何正统意义上的文明相媲美?只有对这个问题研究透了,才能明白日本法务省官员最近所说的一句话:“法务大臣签发了对麻原等人的死刑执行,这位大臣恐怕一辈子都要受到保护”。

对罪大恶极的人签发死刑执行令,不是在伸张正义吗?既然是伸张正义,为什么还后怕呢?为什么还要将其保护起来呢?显然,这是我们理解的沼泽地。

其实日本这个国家,它的思考路径就像它的能剧一样,向人们展示的就是人之外的世界——神的世界,佛的世界,死后的世界。其背后是冥界的力量使得事情发生各种变化。这就联想起日本文化中的怨灵作崇——它总是飘然于黄昏的魔都,透出古意和神秘。

人要落入信仰的穴洞,也是分秒之事

推出智能手机的乔布斯,他顿悟禅宗的一个结果就是对死的领悟。他曾说过,死是生活中的一个最高度的发明,是生命变化的代理人。但是,曾有日本媒体向日本各主要佛教宗派发过问卷,提问“人死后将何去何从?”其中,曹洞宗本部的回答是:我们的教义对冥界之事不过问。特别是在我们40多岁的僧侣中,不相信冥界存在的人较多。

这一信息表明,禅宗事实上停止了对冥界问题的思考。停止对冥界问题的思考也就算了,更为奇艳的是日本禅宗在后期还有一个更为惊人的举动,把攻击的矛头对准了信仰本身。若问:信仰在什么地方出了问题?禅宗答:你知道在在处处,皆是道场吗?若问:是否有无信仰的宗教?禅宗答:你听说过“不起一切心”吗?确实,日本禅宗在追求顿悟和机缘的时候,非常注重“一念”的感受。日本有“感谢一念”的说法。“感谢”如何是“一念”的呢?怎么想都无法明白的。但无法明白恰恰表明“一念”绝不是信仰的产物而只能是顿生机缘的产物。

1958年出生的哲学家森冈正博在2003年出版《无痛文明论》。厚厚400多页。作者在书中叙说思考的起因在于医院的重症抢救室。有一位重症抢救室的护士,向他叙说了这么一种体验:看着病人躺在那里,只是安稳地昏睡再昏睡。药物的点滴,营养液的输入,输氧管的插入,导尿管的插入,身体的清洁,温度的调节。身体各个部位都被有序地控制与调节。日复一日,没有人生的烦恼,没有日常的恐怖,当然也不需要学习。

护士说这是否就是现代文明创生出的一个新的“人形”形态?就是这句话启发了森冈的思路:重症抢救室里一系列的无痛治疗,凹凸出文明的深层构造。是人自身的身体剥夺了自己的生命,是人自身的欲望剥夺了自身的欢乐。那么,信仰的安置所将会是在哪里?或者,处于昏睡状态的重症抢救室里的病人,他(她)还需要信仰吗?这种不再需要信仰的文明,是否就是当今人类的“无痛文明”呢?

但有趣的是这位提出不再需要信仰的“无痛文明论”哲学家,差一点加入奥姆真理教。因为就在地铁沙林毒杀事件发生的第二年,森冈正博承认他可能加入了邪教。他在一篇文章中写道:“一想到我有可能犯下加入奥姆真理教的错误,我就浑身发抖。我一看到麻原禅宗冥想的“悬浮术”图片,我就信了。”看来,人要落入信仰的穴洞,也是分分秒秒的事情。因为与外部世界的精彩度相比,人的理智简直就像一只到处乱飞的无头苍蝇。

比如,2017年2月,日本著名女星清水富美加公开宣布出家投奔“幸福科学”新兴宗教团体,此举曾引发日本乃至整个东亚演艺界的轩然大波。去年9月,日本娱乐圈又迎来风暴。当红女星新木优子被曝是幸福科学教的信徒。

日本媒体对清水富美加的报道日本媒体对清水富美加的报道

日本的女星为什么纷纷入教入会?是信仰的零部件坏了?不是的。其实这些女星根本不知信仰为何物。她们只知道不断地转换信仰的集散地,表现出一种对“知”的矫作的渴望而已。

确实,日本在泡沫经济破灭后,新兴宗教团体也如雨后春笋般冒出。如据1999年的宗教年鉴统计表示,日本全国有宗教团体法人183349个。平均每662个人中就有一个宗教团体法人(寺院,神社或教堂)。在日本全国私立高中当中,大约有三分之一是宗教团体作为母体来经营的。其中占六成的是基督教派系的学校,三成是佛教派系的学校。而新兴宗教大概是20所左右,神道派系的很少。日本高中棒球新兴宗教的学校很活跃。如创价高中(属于创价学会),佼成会(属于立正佼成会)高中,天理高中(属于天理教),PL学园(属于PL教团),都是高中棒球的名校。

应该说,宗教与道德的双向进取,日本做得确实非常棒。因为再是新兴宗教再是抱有怎样目的的教会学校,只要你打出宗教的旗帜,其做人基本的善行善意就必须要拥有。信徒和学员的修行学习过程,也是宗教心向上的过程,这也多少带动了道德面的文明。

日本社会治安好,人的文明程度高,有序且稳定,与宗教教育的深入人心大有关系。但是,这并不是说就是确立了人的信仰。恰恰相反,新兴宗教的兴起,教会学校的盛行,则是加速信仰缺失的一个助推力。这就如同假装的僧侣在街头化缘一样,有点头脑的日本人都想开宗立派。世界上最赚钱的生意是什么?山达基督教教主罗恩给出的话语是:如果你想迅速致富,最好的办法就是创建自己的宗教。

教养才是日本人的壮丽日出

美国历史学家约翰托兰著有多卷本的《日本帝国衰亡史》。第四卷结尾处的最后几行字是这样的:

“在战后几个月,有个满脸皱纹的老樵夫,在麦克阿瑟的新总部第一大厦前停下来。他背上背着一大捆柴火。他先朝麦克阿瑟的军旗深深一鞠躬,转过身来又朝广场另一边的皇宫也深深一鞠躬。旁观的美国人既觉得有趣又不理解是什么意思,好像他就是不可思议的东方人的矛盾的生动体现。但是,看到他的日本人却理解他。他毫无保留地承认今天的将军的暂时权力,同时也尊敬大街另一侧的永恒的存在。”

如果说,这位樵夫朝麦克阿瑟的军旗深深一鞠躬,是内心信仰的表现,那么,他向广场另一边的皇宫也深深一鞠躬,是否也是内心信仰的表现?在一个人的身上,怎么会有两种绝然不同的信仰栖身?它们不相克吗?

这就回到本文开头的设问:日本人有信仰吗?笔者以为日本人根本无信仰。

问题是,无信仰的日本人,文明素质为什么又如此之高呢?其实,这是日本人有教养的结果。教养才是日本人的壮丽日出。

无信仰但有教养,何以使然?这就是下一篇文章的题目了。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1)
100%
------分隔线----------------------------